这是我第N次到高密。
看到“高密”俩字,马上就想起了莫言老师。
一提莫言老师,又马上想到了高密。
我觉得,每位作家内心深处,都有这么一个“等号”梦,成为一个国家或一座城市的标志性人物,如蒲松龄之于淄博,如李清照之于济南,如刘震云之于延津。
都想,只是未必能成!
写《懂懂学历史》时,我去曹操墓打卡,顺便去了一趟刘震云的老家。他在修缮旧居,搞的规模还不小,可能有一天,也会如莫言一般,把旧居捐给当地政府。
“等号”梦属于作家的终极梦想。
能达到此成就者,少之又少。
那,有没有难度系数稍微小点的梦想?
也有!
出全集,建书院。
世俗意义上讲,出过全集,就算大作家!
茅盾文学奖算是国内文学最高奖项,也最有分量,四年才评选一次,这么说吧,即便是获奖的作家们,大部分也没有资格出全集……
建书院呢?
若是租个沿街房,挂个XX书院的牌子。
谁都行。
若是想搞成理想中的书院呢?
非常难。
我觉得叫书院不如叫寺院更贴切。
作家心目中的书院,就是寺院的标准,环境要好,地方要大,信徒要诚。山东作家里做的最好的是山东作协前主席张炜的万松浦书院,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座现代书院。
占地多少?
看一句介绍:该书院坐拥万亩松林,面向滔滔渤海,芦清河从它身边汩汩流过。
够大吧?
够美不?
作家搞书院干什么?
三点:讲学、积书、接待游学。
跟寺院一样吧?!
作家们,最终就成了方丈们,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书院,可以理解为自己的道场。他们偶尔去别人的书院打卡,这叫游学,偶尔也接待游学。
很巧,前天,我被赵德发老师拉进了一个群,高乡书院,不到一天的时间,500人的群就满了。这500人多是赵老师的朋友,山东文坛的半壁江山。进了群我才明白怎么回事,原来赵德发老师在老家莒南搞了个书院,在娘娘山景区里面,规模还不小。我摘抄一段:高乡书院坐落在富含春秋时期历史故事的娘娘山,是集1200平方米主厅和6400平方米附属厅堂为一体的综合性、多功能的现代化书院。
赵老师这两年,越来越好了。
全集出了,作品又登陆了CCTV1,如今又有了书院。
那莫言老师有没有书院?
整个高密,都是莫言老师的书院。
都是他的道场。
在莫言老师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前,我一直都觉得他不够有名,乃至,我去过高密那么多次,都没想过签他的书。我有朋友跟他很熟悉,还问我要不要莫言的字。
当年,莫言老师写字不要钱。
很多人都能要到……
我没看中“莫言”。
我是2009年开始做签名书,上来就瞄准了两个人,一是刘震云,二是贾平凹。在我心目中,他们俩分量最重。
这两个人,难度都超级大。
因为,他们都不属于传统作家。传统作家多清贫。
他们俩,不。
富可敌国。
敌国夸张了,敌一家上市公司没有问题!
而且,超有个性。
我签过贾平凹老师四千册《废都》,就这关系,我找他写我们书店的牌匾,照样不讲价,四万元一个字,价格就写在他的书房里,明码标价。
但是,这恰好又是我喜欢他们俩的点。
我喜欢有钱的作家。
因为,更立体,更通透。
《平凡的世界》的作者路遥,只能写苦日子,好日子他写不了,因为他没过过,也不懂有钱人,所以他塑造的有钱人就很傻,很逆人性。
大家闺秀非要嫁给穷小子。
可能吗?!
我认为,这是国内大部分作家的致命短板。
一写有钱人,就容易妖魔化,对立化。
当时,我是这么定义的刘震云与贾平凹。
刘震云是名气最大的作家。为什么名气大?
影视粉丝多。
过去作者和编剧是不受重视的。《红高粱》火了那么多年,一直到莫言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,大家才知道,原来这是改编于莫言的作品。
刘震云不同。
冯小刚拉着他一起做宣传……
贾平凹呢?是死忠粉最多的作家。
我为什么对贾平凹念念不忘?就是因为课本上学过他的文章。我在《懂懂学历史》里写过,一个历史人物能不能被人记住,很大原因取决于他有没有机会走进教科书,只要能,就千古流芳。
也可能遗臭万年,如秦桧。
莫言,按理说,更胜一筹,为什么作品很难入选教科书?
因为,其作品,多“不正经”。
过去的原著或编剧,真的憋屈。例如我问你,《大红灯笼高高挂》是谁的作品?
你知道是张艺谋导演的,也知道是巩俐主演的。
就是不知道其改编于苏童的《妻妾成群》。
莫言,若是一直盘踞在高密,会不会有今天的成就?
我认为,不会。
他只有跳出高密,才能肆无忌惮地写高密。
我认为,莫言有一步棋走的非常对,那就是去了北京。这样他的圈子不同,眼界不同,作品的命运也不同,更容易被推荐,更容易被看见。
小城市的作家呢?
很容易被淹没,被忽视,被低估……
当然,不是所有作家都适合进京。刘震云可以,毕竟他的作品需要影视化,贾平凹不行,因为他的作品不能影视化,他也没兴趣影视化,他只想输出单纯的小说。
所以,贾平凹划等号划的最大。
整个三秦都是他的。
看西安就行了,到处是贾平凹的痕迹,他就是秦岭王!
京城有大作家到西安旅游,看着到处都有贾平凹的墨宝,感慨万千,应该说是羡慕万千,一个人可以在家乡如此的深入民心。
莫言老师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,我接着去了一次高密,去看了看他的老房子,慕名而来的人,络绎不绝。
尤其是暑假。
家长带着孩子……
毕竟,这是国内第一个能正经宣传的诺贝尔奖。
大事!
莫言老师把房子捐给了当地。
当地想趁热打铁,影视公司也想趁热打铁,翻拍《红高粱》,于是开始筹建红高粱影视基地。当时规划的面积非常大,占地方圆3公里,计划投资46个亿,每年预计带来税收2个亿。
只是,一年不如一年。
两个原因:
第一、热度,不断衰减。莫言老师的热度在衰减,《红高粱》的热度也在衰减。
第二、政策,不断变化。高密领导换的太频繁,每届班子对影视基地的态度不同,甚至出现了大面积拆除影视基地的情况,因为涉及到了违建。
我这次来骑车,影视基地冷清到了冰点。
一个游客都没有。
只有韩红还在卖力的唱着《九儿》。
有疫情的因素,也有非疫情的因素。周围的商铺已经荒废很久了,不是几周,也不是几个月,感觉有好多年了。
返程时,我看到一座很宏伟的建筑,马上要完工了,颜色已经涂好了,哈佛红,跟我们曲阜师范大学的主体楼是一个色。现在大学基本都选这个颜色。
走近一看,莫言文学馆。
我突然心疼起了莫言老师。
这么高大上的文学馆就不该建在这里,太偏远,小地方的人也未必懂他,放这里没有意义,最终一定会荒废,因为运营也需要成本。一天来个十个八个的游客,空调开不开?灯开不开?
要不要保安?
要不要讲解?
要选大学,例如北大清华,或者山大,建个文学馆。
这才是“永垂不朽”。
你看人家路遥,选了延安大学。
来之前,我在想,高密出了莫言,那么高密每个人身上都应该有莫言的痕迹,一提莫言,格外激动,格外自豪。
实际上呢?
只有一种感觉,外围是外围,生活是生活。
老百姓该怎么过日子依然怎么过日子。
包括莫言那个村的老百姓,该晒玉米的晒玉米,该下大棚的下大棚,仿佛莫言与他们毫无关系。本来也没有关系,是我们给加的关系。这就如同我去刘震云老家,问村民怎么走,那村民很冷漠。若刘震云是我们村的,有人来找他,我怎么不给领去?
他们麻木了,也觉得与自己的生活无关。
把高密与莫言联系在一起的是我们这些外人。对于生活在高密的人而言,莫言的存在没有给他带来任何收益,他无需在意,甚至可能为游客打扰了他们的生活而反感。而且,越是身边的,越容易引发嫉妒心。
现在市区几乎没有莫言的痕迹了。
只有市政府前面有个广告牌上写着:莫言的家乡。
别的地方,我没看到。
我把莫言老师村的每一条胡同都走了一遍,连他们村的土地庙都让我找到了。这个土地庙需要翻两个岭过一个桥才可以。
最让我出戏的是,村里竟然新修了教堂。
毕竟,莫言经常在书里写到这个教堂……
教堂修的不怎么专业,十字架都露出钢筋来了,一看仿佛是纸糊的。围墙上写着,要用社会主义价值观来指导宗教信仰。
莫言老家,以前有没有教堂?
没有。
过去农村,信基督的很少,一般是几个村选一家作为基督教礼拜点,没有“教堂”。这是莫言老师出名后,高密市政府给建的教堂。
真应了莫言老师书里的那句话:作家不会反映历史,而会创造时代。
今天,我骑了大约20公里的农村路,超级烂。高密这边的农民要么种玉米,要么搞蔬菜大棚,要么出去打工了。我看着这些地,想着到底哪是莫言老师他娘捡麦穗挨巴掌的那块地?
骑车路上,会不会幻想一些场景?
也会!
毕竟,我自诩梦想之一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,虽然希望比中彩票的概率还低,但是有梦想总是好的。我也开始做准备了,例如过去我从来不提“沂水”。
一方面,我嫌总有读者跑来找我。
一方面,我怕本地人对号入座。
最近两年,我开始用心输出沂水了。
也惹来了不少麻烦。
本地有些朋友觉得我写的东西太骚,影响了沂水形象,还把我训诫了一番,让我先学会如何做人,再去写作。
如何做人?
要学国学,学佛学,学中医。
我现在,天天在朋友圈打卡这些……
高密本地人喜欢莫言吗?
没有直接经济利益冲突的,我认为,会喜欢,会骄傲。
影视城周边村民,未必。
参考朱之文在村里的口碑。朱之文给村里捐了不少钱,村民照样骂他。
还有一点,意识形态的问题。
这两年,关于莫言老师争议多集中在,他是爱国还是辱国?
例如《丰乳肥臀》,八路军不认真抗日,队长搞女人,祸害百姓。再看国民党和地主呢?积极抗日。再看小日本呢?军医动不动给当地老百姓看病,还有国际人道主义精神。
这……
我这次进高密的方向与以往不同。
过去,我都是从南边的诸城到高密,这次我是从胶州进的高密。一出胶州就到莫言老家了,怪不得莫言老师总写胶东故事。
高密离青岛新机场比青岛市区离机场还近,难怪有人说,新机场是给高密人修的。
青岛机场搬迁胶州后,胶州接着成立了航空产业园。
高密在这边,也搞了一个对应的产业园。
地便宜、工资便宜。
意思是青岛的老板们,来投资吧……
高密是县级市,又紧靠青岛,给自己的定义就是青岛后花园。意思是奋斗在青岛,玩乐可以来高密。
潍坊的两个小弟,高密与诸城都不怎么忠心。
整天盼着被青岛吞并。
两家都在靠近青岛的位置划了工业园。
在后花园这个角色上,高密做的很一般,远没有齐河做的好,主要是高密离青岛核心城区太远了。青岛人完全可以选择更近的即墨、西海岸、胶州作为后花园,没必要出市。
相反,高密的人才,却被青岛给虹吸走了。
我第一次来高密是2003年,差不多20年前。我是来见济宁医学院的一位网友,她点了一桌菜,只点了一个馒头,但是是巨无霸。胶东馒头都有脸盆那么大。
后来,类似的馒头见多了,也不稀罕。
但是,这次我骑行高密,竟然遇到了这么大个头的蒸包。
我还是第一次见。
我原本是来吃炉包的。
高密最有特色的是炉包。这些年,炉包、水煎包都在陨落,不是说不好吃了,而是馅的问题,多是韭菜的。
社交关系,人们对韭菜、大蒜越来越谨慎了。
我小的时候,只要包水饺,就以韭菜为主。
网友还送了我几张年画,这边的年画叫扑灰年画,属高密特产,销量也高,遍布整个山东。
现在,没人贴这玩意了。
我小的时候,爷爷奶奶家门上还贴。
后来我频繁的来高密,是因为2006~2010年这个时间段我有两个好朋友合伙到高密创业,做电商,卖劳保鞋。
高密是劳保产品的主产区之一。
我结婚一共邀请了四个人,就有他们俩,可见我们关系多亲密,可见我对高密是真的熟悉,不是假熟悉。他们送我的是泥老虎,也是高密特产,莫言经常在书里写。
前段时间我回婚房找东西,发现四只泥老虎还在橱柜里放着。
这两年我跟高密朋友联系比较多,是因为有了新朋友。新朋友是做实木家具的,北欧风。通过他我才知道,之前我媳妇在网上买的北欧家具,竟然来自高密。
我家离高密不算很远,200来公里,但是风俗差别很大,口音差别也大,高密朋友说话快了我听不懂,不像青岛口音,也不像潍坊口音。
其中,我最理解不了的一个风俗是:在高密,腊月三十厅堂要供奉斧头,借“斧”“福”同音,意为“得福”。这把斧头是不外借的,如果谁来借斧头,会被视为莫大的侮辱,主人会立马翻脸。
高密有什么特色产业?
前面,咱说昌邑的纺织业很牛。
但是,跟高密的还没法比,尤其是纺织设备方面。据朋友讲,高密那边设备进入全自动时,昌邑的还是半自动。
主要是,高密有个龙头企业,孚日股份。
不仅仅是高密的龙头。
在出口领域,孚日基本就是家纺领域的“中国名片”,“霸榜”20多年,始终领跑行业。
看上市时间就成了,2006年。
整个高密就这么一个大宝贝,其幕后控股是地方城投。前两年,高密城投一违约,把整个山东都吓一跳,那肯定要抢救式保名片,于是潍坊城投替代高密城投来实控了孚日股份。
对了,潍坊酒水市场又杀出了一匹黑马,红高粱。
莫言老师,该收保护费!
(完)
原创文章,作者:懂懂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ddrj.vip/24956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