Gpt 之类的大语言模型属于一种 meta tool (元工具)。 一个典型特征是它可以自己对自己纠错,叫它自己反省一下自己的输出后,马上就可以输出新的更高质量的内容。这种能力可以用于无数场景,这是此类工具和之前的各类创新有着本质不同的一个关键。这也是为什么“普通人觉得自己总有什么特长无法被 AI 替代”的想法极为幼稚。
在广东生活的便捷性在于,网购一点什么东西,锅碗瓢盆衣服灯具刀具锁具,一看全是从广东各市发货的,一天就到…
刚和朋友聊天,想起一个扎心的。昨天和芬兰人聊到她们全球幸福指数最高且蝉联六年冠军这件事,她们说也不是都幸福的,想了半天给我举了一个不幸福的例子。她们说春天的时候,气温回暖,路面上的冰开始融了,踩起来是一片泥泞,视觉效果也不好,那感觉非常不幸福。
向美好看齐,从删除噪音开始。
刚来深圳和广州那会儿,人生地不熟,抽空就会参加一些交友活动认识朋友,有徒步的、爬山的、露营的、聚会聊天的等等,也加了一些活动群,然后WX上多了很多点赞之交或者僵尸好友。
一刷朋友圈,多了很多牢骚和广告。还有那么一些wx好友,一看到就会让我想起我们之间的聊天,让我有不美好的回忆。之前一直保留着对方wx,是想提醒自己,别这么说话行事,很傻很让人反感。
结果就是一看手机,这些人的信息时不时冒出来占用我思绪和精力,我很难当做没看到。终于有那么几天,我觉得和他们不会产生什么交集,为什么要留着让自己不舒服,于是把这些人wx全删了。
一整天的心情都明媚起来了,闲暇时间看手机不再是负担,之后再也没有不舒服的感觉。
同样的思路,我把房间里那些用不到的,或者看到就让我觉得是负担的衣物,全都扔了,整个人舒畅很多。
其实这些让我们不舒服的人和物,对我们而言,就是和外界发生沟通交流时,我们接收到的噪音。
在最早研究出现的线性沟通模式中,沟通被描述为传送者对接收者所做的事,沟通中的噪音特指沟通渠道中的噪音,比如震耳欲聋的声响、充满烟味的拥挤的房间等,即所谓的外在噪音。
但是和朋友面对面交流或者通过社交软件交流时发现,沟通信息的意义会受到更广泛因素的影响,例如文化、情境或者两人过去的关系等等。
于是有了交流观这个沟通模式,沟通中的两人同时是传送者和接受者。噪音不仅包括外在噪音,也包括生理性噪音,这个噪音来自沟通者内部,如生病、疲倦、失聪等干扰信息接收的生物性因素。
同时,还包括心理性噪音,比如沮丧、失落、烦躁不安等一些情绪方面的因素。
现有生活环境下,外在噪音和生理性噪音的数量远远低于心理性噪音。删除那些让我们不开心的人和物,就是远离心理性噪音,让自己能开开心心接收其他信息并给出回应。很多时候我们就是被这些噪音包袱遮挡住了,没有心力去回应身边的美好。
不妨收拾心情,重新出发,不疾不徐,总会抵达。
一切成长,都是从删除噪音开始
Chanel 1986
从个性上说,他们真的是一对黄金搭档。一个豁达,一个严厉;一个从容不迫,一个雷厉风行;一个有海派文化的优雅,一个有湖湘文化的霸蛮。但同时呢,他们又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,有类似的经历,甚至有共同的兴趣爱好(例如京剧)。从中国历史上看,这样的搭档也是少有的。
你们有没有刷到过这个,一个中年男人写下的自己妻子的一生,她不顾父母反对私奔结婚,放弃了音乐梦想,生下了两女一儿,结婚四十年后确诊了宫颈癌,丈夫却一生没送过花没说过爱,对她只有满心的愧疚
前几天刚刷到的时候评论里还全都是纯爱战士起立和羡慕这种爱情,今天再刷到,这条已经有70万点赞了,现在前排也已经都是一些很清醒的评论了
感觉这个阿姨的一生也是很多妈妈奶奶的一生,少把这种畸形的关系包装成爱情吧,看得人只想叹气……
努力是个伪命题,真正热爱的东西会拼命,不热爱的才叫努力。但行好事,莫问前程,才能有好的前程!
人在生病时才完全彻底地回到自身,时时刻刻回到自身。身体的不适时时提醒人关注自己的肉身。因此,生病尽管痛苦,却是一个思考自身存在状况的机会。
后面的那个东西叫暖气片,南方的朋友应该不知道。
但是,现在基本没有这种了,现在到北方家庭,看不到暖气
都是地暖
也不是大家理解的,踩着烫脚,那夸张了,其实只能感受到微微不凉。
冬天的北方比南方暖和
本质上,人只能被鼓励,不能被批评。前者可能产生爱,后者可能产生恨。
这段话,真好
原创文章,作者:懂懂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ddrj.vip/26246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