暑假,带娃到梁山。
发现,水泊梁山上有很多毛主席元素。
难道,毛主席来过?
我又觉得不像。
第一,若是毛主席真的来过,景区不会这么模棱两可。
第二,在我的印象里,没记得毛主席评价过梁山。
反正,值得打个问号。
从梁山回来,我在网上搜了一番,也没搜到有价值的信息,倒是有毛主席点评水浒人物的一些片段。
为此,我咨询了研究水浒文化的大学校友。
他给我的答复是:1919年春天,在“五四运动”风生云起之时,毛主席为寻求中国革命之路,徒步从北京来梁山进行考察。
那时,毛主席才26岁,正在北大图书馆当管理员。
校友的意思是,这也是为什么没有在梁山留下影像与诗词的缘故。不过梁山现在反向挖掘了不少,特意成立了毛主席与水浒的主题陈列馆。
泰山上,毛主席的书法,也不少。
多是诗词,斩云剑旁边的《七律•长征》,朝阳洞旁边的《题李进同志所摄庐山仙人洞照》,五松亭旁边的《沁园春•雪》,还有对松亭旁边的“数风流人物,还看今朝”。(附图1,2)
这些诗词越多,我越觉得毛主席大概率没来过泰山。
若来过,何必刻这些与泰山不相关的诗词?
在天街遇到了一位正在休息的导游,我问了她这个问题,毛主席有没有来过泰山?有没有题过字?
她跟我说,来过,山下的“逍遥游”就出自毛主席之手。
怪不得没有署名的“逍遥游”能在黄金C位呢! (附图3)
可是,当我求证乙烯老师时,乙烯老师有不同的观点。
第一,年轻时的毛主席爬过泰山,至于时间,有两个版本,一是1920年4月11日,依据是毛主席在1920年写给老师李锦熙的书信,二是1919年初,依据是毛主席回忆自述。
乙烯老师倾向于1920年,我倾向于1919年,若是1919年春天,那正好跟游梁山的时间对上了,泰山与梁山在一条线上,同游的概率极高。
第二,“逍遥游”的确是毛体,但是不是毛主席为泰山写的,毛主席也没题过“逍遥游”三个字,是1989年泰山文物局从毛主席书法大数据中抠了这三个字,组的词。
我又产生了两个新的疑问。
第一,毛主席没给泰山题过字,为什么非给刻诗与造词?
第二,后来毛主席来过这么多次山东,光视察黄河就N次,为什么不顺道爬爬中华第一山呢?
乙烯老师的观点是,一是众心所望,第一批刻石是上世纪60年代;二是开启新篇章,泰山是个黑板,每个时代都要留下几笔,若是毛主席不“被动”开这个头,后面的人,没法动笔……
至于毛主席为什么不再爬泰山?
乙烯老师的解读是泰山与古代帝王封禅划了等号,是封建产物,帝制产物,毛主席是新思想的代言人,他会主动与这些东西划清界限,建国后有四次路过泰安,都与泰山擦肩而过。
毛主席爬泰山跟爬梁山一样,没有留下文字、影像。
这次爬泰山,我在岱庙逛民国老照片,发现两个细节:
第一、民国时期,整个山顶基本都是石头以及低矮植物,原生树木一点都没有。
第二、民国时期登泰山的主力军是小脚老太与大学生。
小脚老太,爬泰山多痛苦?
支撑她们的,就是泰山奶奶信仰。
当时的大学生,普遍很洋气,穿着很正式,那个年代能读大学的,多是富家子弟……(附图4,5,6)
乙烯老师跟我讲,清朝灭亡后,尤其是袁世凯复辟后,人们对“帝制”很敏感,从而不管谁掌权,都很忌讳在位时登泰山。
除了谁?
蒋公。
蒋公与戴笠在泰山顶上合过影。(附图7)
1928年,五三惨案,济南被日本人占领,省政府搬迁到泰安,就在岱庙。
时任山东省主席是孙良诚,他将岱庙改建为中山公园和中山市场,把主殿改为了“人民大会场”。
这就是为什么五三惨案纪念碑在岱庙的缘故。
1929年立的。
济南趵突泉的那块是复刻的岱庙的。
蒋公一行就是这个时间段来爬的泰山。
孙良诚在泰安的时间很短,一年多点,但是整个泰山让他糟蹋的一塌糊涂,岱庙里壁画、古树、石碑破坏的破坏,挪用的挪用。
整个泰山,从山下到山顶,都被写满了标语,“三民主义”“总理遗嘱”之类的口号,山顶的无字碑也被他们涂上了“党权高于一切”六个字。(附图8,9)
蒋公爬完泰山后,也是心疼不已,决定修复泰山,议定《整理泰山名胜古迹案》,计划修理泰山盘路,建设通往经石峪之支路,整顿唐摩崖周边环境,禁止随意刻石,修理红门宫、斗母宫、南天门等处古迹,统一管理轿夫,种植花木,取缔沿途乞丐。
想法挺好,没来得及实施,因为次年中原大战爆发。
阎锡山晋军与蒋军马鸿逵部抢夺泰安,泰山与岱庙作为主战场,又遭一劫。
唐玄宗与宋真宗的封禅玉册就是马鸿逵部1931年挖掘蒿里山文峰塔基时发现的,挖塔基干什么?给阵亡的士兵们下葬。
孙良诚之后,山东省政府主席是韩复榘,就是抗战初期拱手把山东送给日本人的阿斗,因此被蒋公枪毙了。
在山东人眼里,韩复榘是个大草包,其实他算的上儒将。
曾经是冯玉祥的左膀右臂。
冯玉祥手下有十三太保,孙良诚、韩复榘都是,抗战时坚守台儿庄的孙连仲也是……
中原大战时,孙良诚站了冯,韩复榘选了蒋,韩复榘跟蒋公讲,冯玉祥对我而言就是再生父母,虽然我愿意投奔于您,但有个前提,我不能去对抗旧主,您还是安排我对付阎锡山吧,蒋公同意,把韩复榘的部队开进了山东。
最终,蒋公赢得了中原大战。
自然不会亏待韩复榘,让他当了山东省府主席。
韩复榘上任后,以省府主席的名义,决定把泰山保护起来,颁令:嗣后除奉令准刊外,无论何人不准题字、题诗,以免污损。
意思是不经允许,不能随意在泰山上刻字或涂鸦。
前面,岱庙被孙良诚改成了公园、市场、办公室,糟蹋的不像样了,韩复榘决定先修复岱庙,恢复它本来的样子,既然是寺院,就该庄重、大气、得体。
我们现在看到的“宋天贶殿”这四字牌匾就是这次修复时换的名字。明清时期大殿叫“峻极殿”,元朝叫“仁安殿”,按照咱的理解,宋真宗迷信天书,天贶又是天赐的意思,那么北宋肯定叫“天贶殿”。
乙烯老师说,北宋时大殿叫什么并没有文字记载,当时修复泰山古迹的主事者是时任山东赈务委员会的泰安人赵新儒,他想让大殿叫回本来的名字,他在《泰山图志》《泰山道里记》里读到了一句话“峻极殿即宋之天贶殿”,从而判断北宋时,大殿应该叫天贶殿。
也就是说,天贶殿是民国才开始叫的。
北宋可能叫天贶殿,也可能不叫。
不叫的概率,更大一些!
“宋天贶殿”这四个字是谁写的?
时任山东商会会长,辛铸九。
作为修复泰山古迹与岱庙的总指挥,韩复榘在泰山上留下的唯一题字就是岱顶的“孔子庙”,相比民国时期随意乱涂乱画,韩复榘不算贪心。
民国时期,很多小人物的字都登上了泰山,例如斗母宫旁边有个很容易被认成“屌”字的“虎”,署名是沛县张正寰,民国十四年刻的,没人知道张正寰是哪根葱。(附图10)
泰山上最有名的“虎”字是中天门那个,是清代著名书画家吴大溦题的。(附图11)
类似张正寰的小人物还有一个,叫李和谦,自学成才,是个店小二,每天擦桌子时用清水在桌子上练字。他比张正寰要有名气,因为他写了一个大家都不认识的字,像字又像画,成了泰山上著名的“一字谜”,位置在中天门斩云剑旁边,猛的一看像只老鼠,很可爱,谁看到都会拍张照……(附图12)
这到底是个什么字?
泰安官方给定义成了“如”字,如意的如。
即便是战乱年代,也会有短暂的和平期,这一点,我在写历史系列时感触最深,我摘抄其中一段:鲁迅一生,经历的整个社会、经济、文化都是朝上走的。鲁迅青年留日,30岁时中国实现共和,随后中国在一战中属战胜国,20年代北伐,之后是黄金十年,鲁迅死于黄金十年的末尾,正好躲开了日本侵华。应该说鲁迅生活在一个乱世中的太平期。
同样道理,中原大战到七七事变这个时间段,山东也算短暂和平期,这期间韩复榘修复泰山的工作就没停过。
1932年,泰山迎来了大事件。中央气象研究所决定在玉皇顶建立泰山测候所,后在此基础上建高山气象台。由竺可桢选址,是我国建站最早的永久性高山气象站,当时的《气象杂志》称其为“亚洲地势最高、设备最齐全”的高山气象台,代表了当时我国高山气象观测的最高水平。(附图13)
现在的气象台,就是当年的建筑,谁设计的?
中国近代建筑教育的先驱,中山陵、中山纪念堂的设计师之一刘福泰。(附图14,15)
当年,为什么要建这个气象站?
1931年春,国际气象组织第二次国际极年委员会会长、丹麦气象局局长考尔博士致函中央气象研究所,邀请我国参加第二次极年观测。
泰山日观峰气象站现在属于岱顶标志性建筑物之一,在其介绍里有这么一句话:1932年8月1日,泰山测候所正式开始观测,获得大量极有价值的气象资料,在世界气象组织的大家庭里,第一次读到了来自中国的信息。
这个气象站,现在正常运行吗?
是的。
听挑山工讲,气象台的工作人员一个月下一次山,这里面还出过一个名人,副站长赵勇,入选中国第33次南极考察队,应该是作为技术人员去的,中国在南极有两个气象站,一个叫昆仑,一个叫泰山。
名字也很应景。
泰山日观峰气象站不对外开放,但是允许靠近拍照,近距离看看还是很有意思的,一箩筐的民国名人,奠基碑文是蔡元培写的,牌匾是邵元冲题的。(附图16,17,18)
1933年,韩复榘安排修复盘山道、扶手栏杆、碧霞祠、玉皇顶大殿。
来的游客越来越多。
1934年,在中天门的位置建了一处宾馆。
又修了泰安车站到泰山脚下的马路。
同时开始植树造林。
这是要大力发展旅游业呀?
冯玉祥在中原大战中赔光了老本,隐居在泰山,而泰山又掌握在背叛他的手下韩复榘手里,他不怕被斩草除根吗?
他们私下感情依然很好,曾经的再生父母,另外打仗这个事,合作、破裂都属常规操作,类似今天的高管跳槽,据说韩复榘每个月给冯玉祥送5000大洋,以及500袋面粉,并且经常上山去看老长官。
七七事变,日本占领山东,日本人学中国古代皇帝那一套,修整岱庙、灵应宫,还搞过泰山祭奠,据其通讯社报道:“泰山秋季进香大会,在各参拜团一万余人参拜下,展开热烈行事”,总而言之,黄鼠狼给鸡拜年。
日本人对岱庙以及泰山破坏不大,但是,这期间发生过一次盗窃案,1943年,一个无名小辈偷走了岱庙一百二十六件宝贝,其中包括温凉玉圭、黄瓷葫芦瓶、雍正御笔“岱封锡福”“福绥海宇”绫匾、乾隆御笔《重建泰山神庙碑文》绢书、嘉庆绿地朱龙描五供、乾隆仿洋磁铜盾开光龙山水方瓶、乾隆黄地五彩高颈瓶、乾隆仿古铜釉描金磁鼎炉、嘉庆五彩雕磁香筒等精品、珍品……
当时追赃回来一部分,还有一些则是从民间或市场陆续回流。
因为这件事,关于岱庙里的三件国宝是真是假,学术界一直存在争议,最关键的问题是,民国后,有相机了,这些宝物曾经拍过照片,若现存宝物跟照片有差异,要么宝物有假,要么照片有假。
泰山的又一次灭顶之灾是国共内战争夺泰安,当时国军守城,为了解决燃料问题,对泰山古树大加砍伐,岱庙内的“十八罗汉树”也没能幸免于难。
不仅如此,1948年泰安被攻克后,他们的特务还自称八路军,进入泰山各庙宇,声称“奉上级命令前来破坏神像”,木像以及牌匾全被烧了,最有名的就是泰山顶神憩宫内的元君檀木像,毁于这次。(附图19,泰山顶神憩宫内的元君檀木像,拍摄于1912年)
乙烯老师说,新中国成立前夕,泰山除了个山,基本上啥也没了,文物被掠走了,庙宇烧的烧,塌的塌,各朝代的石碑也被拿来铺路或砌墙了。
所以,泰山上最老的,就是刻石。
至于建筑,植被。
甚至部分宝贝。
多,很新!
应该说,历朝历代都很新,因为不管谁主政,都想把泰山修缮一番,毕竟这是老百姓心目中的耶路撒冷,于是,泰山就这么不断的循环着,修了坏,坏了修,随着朝代的兴衰而兴衰,也不难理解,岱庙近两千年的历史里,为什么清朝皇家捐献的宝物能成镇庙之宝,更早朝代的皇家应该也有捐献,只是在一次次战火中,毁坏,丢失……
原创文章,作者:懂懂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ddrj.vip/38376.html